|
#Hiiff2024
“政治正确”可能毫无用处,但我们依旧需要它。 |
|
荒诞程度跟真实案例的拿捏刚刚好,狗狗演技炸裂,可以颁个最会呲牙奖23333 |
|
也就瑞士人能拍这片,一点都不矫情。这里有各种奇奇怪怪的ngo,每年有好多听上去很荒诞的投票。好像就各种议题都走在前沿,但真正关心的人也没多少。一直在犹疑。 |
|
我看懂了,Cosmo是我们,每一个人。 |
|
看狗狗全程姨母笑,可惜最后还是成为人类社会的牺牲品。导演想要表达和讨论的话题太多,不能完全hold住。 |
|
曾经,当黑人主张独立时,白人觉得很荒谬;女人主张平等时,男人觉得很荒谬。如今,一部分人为不会说话的动物主张权利时,另一部分人觉得很荒谬。但每一次看似荒谬的审判,都带来了更深的思考,文明也开始从这些“荒谬”中生长。很多时候,最重要的并不是打赢官司,最重要的是站在法庭上,勇敢出击,直面迎击。不论结果如何,这是通向更理想世界的必经之路。 |
|
【瑞士】“给狗狗打官司”,海报上正襟危坐的狗嬉皮笑脸看着观众,你方「动保大法」我方「性别骂战」…凡此种种都误以为它只是一个有些神经错乱的喜剧,但直到后来才想起开始前的“真事改编”绝不只是什么伪记录说辞而已。它关注着人们的失序以及极端思想驱动下的种种后果,它谨慎地给出警示;“做只猫做只狗”,也麻烦做个人。 |
|
狗不会说话,无法自述,所以不是审判狗,而是借狗审视人心。在一种近乎儿戏的氛围里,危险被事先排除,于是结局的咯噔一下,还是颇有一番力道。
整体还是偏小品,尽管受害者面部疮疤袒露的一刻,天平的倾向性有所收敛,但过于脸谱化的右翼竞选者,却让本片在锚定了一个绝对敌人的同时,丧失了更复杂的光谱。
这部电影本身的人类中心主义姿态,也部分限制了它更宽广的可能性。#HIFF 6th#打卡10 |
|
(狗狗金棕榈)小学生叙事手法,影片一上来主角就自报名字和年龄,我心头一紧,这是戛纳吗?我还以为是法国鹿小葵。总体算中规中矩的现实题材喜剧,我觉得入围可能是因为狗狗上法庭的题材(狗道主义),以及女律师的职业故事(女性主义)。#cinema |
|
放在大陆上映还是太先进了🙃大部分观众看不懂 |
|
电影说到很多人养狗其实只是为了得到它们的爱,不需要的时候就把它们一脚踢开,其实也映射着邻居小孩一家的问题。影片以小见大地说了非常多的议题,节奏够快,时而温馨时而荒诞幽默,还是很不错的。男主蹲下露pp那里太女性凝视了哈哈哈,不愧是女导演呀。悲剧总是更深刻,真实生活中也没那么多童话 |
|
充满了思辨精神,故事也讲的很完整 |
|
这种片属于看了介绍就很想去看,但又有点害怕中间跟你讲大道理垮掉。好在导演很聪明地化繁为简,从不同角度讨论完案件本身就结束,看完不会失望。狗子好,人坏! |
|
3.5 短小精悍,又好笑又想哭。一场对狗的审判折射出欧洲表面平等现状背后的问题。女权主义和动保协会吵起来也挺讽刺的。 |
|
法式喜剧小品,但是在此基础上还是包裹了一些现实以及政治话题,人无法了解狗狗在想什么,就像人也无法了解你面前的另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想什么一样。在动物面前,人类展现了他“至高无上”的傲慢,审判狗也是在审判人。影片结尾看得人有点emo,不由想起了过去那几年里发生的一些荒诞新闻,这么近那么远。人类自以为爬到了金字塔顶端就可以睥睨众生,随意处决其他物种的生命,却忘了很久之前自己也是一群不穿衣服的大猩猩罢了。 |
|
可爱嘟 |
|
7.5/10 荒诞的黑色幽默风,一条狗引发的闹剧。用戏谑的方式嘲讽解构当下诸多社会议题,如人与动物的相处、女性主义、种族主义等,并同时注重人物的心理现实表达。急转直下的悲剧性收尾仿佛给人当头一击,让观众在荒诞喜剧后重新回归现实思考 |
|
【3.5】神经喜剧式的审判拉引出直指人性的拷问,魔幻衍生的种种也都对上了真实世界的荒谬,太多的不公与困境依然悬而未决,太多的伤痛与肮脏仍旧无力消弭,我们总爱用正义的幌子去做不义的非事,又总爱用伪善的温情宽慰自己的内心,深意的思辨缺乏严肃的姿态,议题的杂糅太过敷衍与混乱,荒腔走板的另类解构给了我们更多审视自反的视角空间,人生就是无需定义没有答案的恣意生长,科斯莫的遭遇又何尝不是我们曾有过的磨难,回击就是越线的禁忌,狗叫便是规训的示好,故事越发离谱讽刺就越发有力,没有什么生物是为了人类而存在,一切都不过人类的自以为是罢了…… |
|
#2024 6th HIIFF# 12
女性导演自编自导自演的荒诞喜剧。哪里是狗的审判,明明是人的审判!看似是在讲动物保护议题,实际上也在讲女性议题。小狗因为只咬女性被指责厌女,女主尝试纠正狗狗对女性的攻击性却始终无果,“反派”律师在电视上身着红衣煽动群众的演讲很难不联想到川普,两方律师与各自支持者的冲突对立不就是现今的日益割裂的社会现实的写照,女主最终也没能赢得胜利,因为这是真实故事改编,没有美好的结局供我们安慰自己,右转已成定势,但呐喊依旧有意义。小狗演员真的好聪明,狗狗金棕榈实至名归。 |
|
很难不怀疑海南岛电影节的评委是看到了女权主义和动物权利主义这两个在我国非常不受待见的群体有一天竟然会站在对立面互相攻击,认为这部喜剧片意在嘲讽欧洲进步主义才决定把奖颁给导演。然而各种请愿运动游行示威或许就是这些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喜剧桥段也正是打破习以为常的桎梏的必经之路。影片真正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是没有兼顾议题阐述和人物刻画,导致后段有好几个角色沦为背景板。 |
|
第六届海南岛03。77届戛纳一种关注入围&狗狗金棕榈。节奏很是轻快,但总感觉差点劲儿。 |
|
6th HIIFF,大悦城博纳。“现实主义”喜剧,不少笑点。 |
|
宗教哲学专家组建伦理委员会对狗的主体性进行概念讨论,行为学按钮取消对话可能性,外劳受害者阶级矛盾和美役规训,论狗的厌女天性和人类种族优越性……《坠落的审判》里狗演得那么好,于是又赶紧来一部《狗的审判》?典型的白左现实讽刺喜剧,探讨议题过多结果每一点都在隔靴搔痒,看个热闹的话倒还可以 |
|
用偏荒诞的方式讲述一个极富争议性的话题,同时还与女性主义进行了深度的连接。
不错,但的确还可以更深入一些。 |
|
轻松和愉快中展露深刻,欢笑和荒谬中抛出议题。喜剧的部份做得尚可,从动物权利、动物保护切入到多种「政治正确」的社会问题以及观念冲突,却不太顺畅,略显刻意。当然,贡献一些笑料和深刻,何乐而不为呢。#6th HIIFF 34 中国大陆首映 博纳三亚大悦城 |
|
人类一言以蔽之虚伪,花钱听狗叫也是犯贱, |
|
自己不演,找个别的女演员一切会不会好一些?还是应该鼓励吧!咬牙多给一个🌟吧。女性自编自导自演。 |
|
死亡给生者带来了希望。写出了一只厌女的狗,讽刺性十足,但是话题喧宾夺主,期待过高,在一种关注里都属于很平庸的那种片。 |
|
3.2 一定程度超出现实,意图更像对于时代性别话题“正确”做出的评论。 |
|
欧洲电影总是包含太多议题,最后走向无解。 |
|
从最初带有喜剧色彩的接受委托,到法庭上的针锋相对,再到突如其来的悲痛结局,导演用幽默戏谑的方式展现了这个社会中最真实而又疯狂的一面。无论是女性权益还是动物保护,对权利和权益的主张很多时候沦为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只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泛泛而谈,而少有真正的行动和改变,这场狗的审判亦是如此。 |
|
狗是我们 狗不会说话 女人有时说话也没有用 |
|
不想弯腿但高跟鞋…那俩人搞上床的时候我和那只狗一样不懂… |
|
当我们还在为要求出台动物保护法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为狗咬人是否安乐死而打官司了 |
|
混合了女性的敏锐观察与法国人一如既往的哲理思考,其核心围绕着尊重生命,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本质。以荒诞的庭审叙事类型,牵扯出政治、移民,以及女性议题,全是近年来法国电影比较流行的方式,不过这位新导演的作品显得重点不够突出,有点杂乱。 |
|
有点乱 |
|
前面一直都是比较轻松的氛围,直到结尾法官宣布结果时静音开始,突然变得沉重,仿佛是胸口一下子被石头压住了,悲伤的情绪迅速涌上,用喜剧的方式嘲讽着许多刻板印象,用狗狗的案件隐喻女性解放,好看!! |
|
2025看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只有一个电影院有排片,影厅里只有我一个人。动物保护和女权主义魔法对轰(bushi,各种乱糟糟的议题之下,是关于爱、人类和生命的反思。也只有欧洲大陆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几首插曲都很好听。狗狗演技太好了,值得单独颁个奖。 |
|
+ |
|
叙事、构图、音乐,我觉得都很舒服,至少值得一看。但是感觉时间太短了,远远不够说清楚导演想要表达的各种问题 |
|
似乎是比好东西更进一步的议题电影 |
|
2.5 什麼都想說 但是好像也沒怎麼說好 浪費一隻好狗 |
|
3.5
议题向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kodi真是太会演戏了 |
|
狗狗演得真好 |
|
一场为狗打的官司引出了动物,环境,女性,儿童等社会问题。 |
|
所有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它们存在也不是为了取悦人类,
相反很多女性问题也是一样 题材确实好,
拿奖是有原因的 耐人寻味,
无论是宠物还是女性安全的问题,
都应该被重视。 |
|
最后的辩护振奋人心,被死亡改变的生者和正义。 |
|
没必要因为这种议题喋喋不休去争论,也没必要急着去证明自己有多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就一个问题,如果是换作你被别人家护食的狗咬至毁容呢?不得不说,本片还是让我失望的,庭审主题虽另类,可庭审本身却是极不具备说服力的,夹杂糅合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荤腥内容用作感悟,让整体观感变得很奇怪。如若不是结局够真实,我怕是真给不到这个三星。 |
|
狗之审判、人之拷问。
“源于真实”不是首要(参考《冰血暴》);有结局而无结论,这就挺真实。
我喜欢这个不“讨喜”的故事,所谓Be。
(题外话:国内惯用“Sad”对等“Bad”与“Happy”对立也荒诞。) |
|
3.5,这个片在中国上映的最大意义是非常直接地向中国观众呈现了一种“普遍”意义的欧洲“人权”进程,或者说是一个普通欧洲人所身处的政治维度。荒诞化女主内心支线的处理不算高明,既零碎也聒噪,但也开拓出了这个貌似浅表的电影内在的政治性空间。从戛纳的策展逻辑来说,我觉得是一个蛮好的选择。有看点,有卖相,有政治,有争议。 |